牙膏、洗發水等賣得風生水起,被指“不務正業”的云南白藥,在主業上“栽”了。近日,云南白藥膠囊因被查出水分不合格,上了四川省藥監局公布的“黑榜”。
事實上,這并非云南白藥首上質量黑榜。近5年來,云南白藥曾多次因藥品質量問題登上多地藥監局的黑榜。對此,有醫藥行業分析師認為,近年來云南白藥主業產品頻出問題,這和其熱衷于“跨界”經營有一定關系,多元化發展在帶來全新盈利模式和可觀利潤的同時,也影響了藥品主業的研發能力。
經典產品被檢不合格
云南白藥膠囊是云南白藥的經典藥品,根據四川省藥監局官方網站上公示的內容,四川省瀘州市藥檢所在瀘州市場抽檢了云南白藥膠囊(批號:20110213;規格:0.25g×16粒),抽檢結果為水分項不合格。
據中國膠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世德介紹,根據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的相關規定,干燥失重項目是檢驗水分保有量的一個指標。“合格的膠囊水分含量是位于12.5%至17.5%之間。低于12.5%,膠囊殼發脆;高于17.5%,膠囊殼發軟。”
“由于膠囊吸潮,抽檢產品的水分超過17.5%的標準上限,但并沒有確切的數據證明水分超標會影響膠囊質量。”針對云南白藥膠囊被抽檢發現水分項目不合格一事,云南白藥集團董秘吳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而上述事件發生后,云南白藥此次也罕見地以公告的形式予以了回應。據悉,這是2007年以來,云南白藥首次就查出的不合格產品發布公告說明。
云南白藥發布的公告稱,公司獲知上述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已經組織相關人員對該批產品的原料采購、生產、銷售、流通全過程進行梳理、審核、檢驗、分析排查等全方位工作,均符合標準要求。經綜合分析,該批次產品水分不合格極有可能因為流通環節的運輸、儲存、保管過程中受到外界物理或極端環境影響所致。
公告還稱,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公司對發往該區域的該批次產品,已進行召回工作。
事實上,云南白藥在此次出事之前,旗下多款藥品也曾上了多地藥監局的黑榜。記者查詢發現,近5年來,云南白藥上榜的原因,包括藥品質量、夸大廣告療效等問題。
跨界拖累主業研發
對云南白藥而言,一廂,主業產品頻出問題;另一廂,副業開發卻如火如荼。
就在此次質量事件爆發前,云南白藥度假旅游副業祭出重招,宣布投資約38億元在大理蒼山東麓旅游度假區一處占地面積633畝的土地上打造國際高端養生度假基地。定名為“雙溪健身苑”度假基地的破土動工,隨即在業界投資者中再度引發了對云南白藥“不務正業”的質疑。
云南白藥跨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這一年,云南白藥跨越單純藥品事業進入日化領域,推出云南白藥牙膏,并依靠“大廣告、大終端、大品牌、高價位”的操作模式取得成功。云南白藥2012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云南白藥牙膏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約40%。
隨后,云南白藥將觸角延伸至洗發水、面膜、沐浴露等領域,并打出日化藥妝牌。日化類用品已然成為云南白藥目前發展的重點。對此,云南白藥董事、總經理尹品耀解釋稱,“與藥品相比,日化類產品毛利較高,監管較少,止血類藥物的市場規模有限,而日化類產品的市場規模要大得多”。
數據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研究云南白藥2010年以來的年報數據可以發現,與其逐年遞增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相比,其長期以來的“明星產品”——白藥中央產品、白藥特色產品的利潤率,卻有逐年下滑的趨勢。
2011年,云南白藥確立了“新白藥、大健康”戰略,希望在產品線獲得突破,打造成“中國的強生”。不過,除了牙膏賣得火,云南白藥旗下的養元青洗發水、采之汲面膜、千草堂沐浴露卻舉步維艱。多位日化經銷商反映,上述產品市場拓展并不令人滿意。
“一方面,副業拓展不利;另一方面,卻又因此延誤了主業研發,云南白藥當前的處境有點‘囧’”。有業內人士表示,多元化發展在給藥企帶來全新盈利模式和可觀的利潤的同時,也可能讓藥企精力分散,影響藥品主業的研發等能力。
而在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看來,藥企發展大健康產業固然是一條發展之路,但不應放棄其主業,應當從主業中延伸出來,不能舍本求末。記者 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