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哲、HUGO BOSS……這些素來被看做“做工考究、質量過硬”的國際大牌,被曝存在質量安全問題。浙江省工商局14日公布,近期對各大商場銷售的進口品牌服裝質量監測結果顯示,抽檢的國際知名品牌服裝過半不合格。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但就是在被奢侈品看做“最后的圣地”的中國,國際大牌緣何頻敲質量安全警鐘?
國際大牌抽檢半數不合格 涉及重要安全指標
浙江省工商局近期對杭州、寧波、臺州三地市的多個商場銷售的85批次進口品牌服裝進行了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合格37批次,不合格48 批次,批次合格率僅為43.5%。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主要產自意大利、摩洛哥、韓國、法國、土耳其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不合格進口品牌服裝中,包括愛馬仕、范思哲、杜嘉班納、JUST Cavalli、楚薩迪、HUGO BOSS、VERSUS、鯊魚、湯美、CLRIDE.n、ZARA、H&M、布蘭施、CK JEANS等30個品牌。大部分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國際知名品牌,其中不乏奢侈品大牌。
浙江省工商局12315舉報申訴指揮中心張允革介紹,這次檢測情況看,受檢進口服裝部分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重要安全指標不合格,會造成染料脫落、破壞皮膚酸堿平衡、刺激呼吸道粘膜和皮膚等,對人體存在潛移默化的危害。
而黑名單上赫然在目的是:VERSUS牛仔褲耐堿汗漬色牢度、耐酸汗漬色牢度、耐水色牢度不合格;丹尼爾和HUGO BOSS的褲子 pH值均不合格;VERRI水洗牛仔褲甲醛含量不合格……
有的進口大牌服裝甚至面料成分也標注虛假,例如纖維含量標注為100%羊毛,實測為腈綸53.1%/羊毛46.9%。此次抽檢發現,H&M女式半身裙、VERSUS牛仔褲、范思哲褲子纖維含量不合格;MAURIZIO BALDASSARI羊毛衫、牛仔褲、renoma單西服纖維含量不合格。此外,使用說明標注混亂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針對此次服裝商品質量監測情況,浙江省工商局已對不合格服裝進行了查扣,同時對經銷不合格商品的經銷單位進行了立案處理。
中國消費者迷信洋品牌寵壞大牌?
世界奢侈品協會2010年初公布,截至2009年12月,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達94億美元,全球占有率27.5%,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一方面在全球奢侈品市場疲軟的大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奢侈品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國際大牌質量安全問題卻頻頻發生。
自2005年開始,浙江工商接連查處了雀巢嬰兒奶粉碘含量超標、麥當勞違法廣告、索尼數碼相機不合格、國際品牌服裝質量不合格、東芝等四個品牌手提電腦質量不合格、進口皮鞋質量不合格、LV包標識不合格等事件,被查處的國際知名品牌往往是“大品牌、高價位、低標準”。
短短幾年時間,素以‘高檔、優質’著稱的洋品牌頻出問題,從食品到服裝,從相機到汽車,涉及的行業之眾、國際知名企業之多遠遠超出想象,但是部分消費者崇洋貪大的心理并未改變。
一家商場負責人透露,愛馬仕西便褲和范思哲牛仔褲價格都不菲,前者每條售價高達7000元以上,后者也要3000多元。“這兩個品牌褲子在杭州每個專柜一個月能賣出10多條。”
“雖然洗滌時曾發現褲子會褪色,但是想到是幾千塊一條的大牌,我從不敢懷疑是質量有問題。”孟女士在看到《浙江省工商局關于流通領域進口服裝質量監測情況通報》時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便上面明確指出HUGO BOSS的褲子耐濕摩擦色牢度和PH值不合格。
王小姐并不在乎花好幾千塊買回來的范思哲褲子纖維含量名不符實,盡管像她這樣的普通白領省吃儉用一兩個月才能買下。“辦公室里的小姐妹都背LV,你也不能買太差的呀,至于是真皮還是人造革無關緊要,要的就是這個牌子。”
統計顯示,在中國購買奢侈品的主力軍年齡集中在20到40歲,而日本、美國及歐洲購買奢侈品的人群年齡集中在40到70歲。中國的奢侈品購買者也有“喜歡顯著商標、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消費特點。
“購買國際大牌產品是消費者的自由,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大牌出現質量問題也不能去直面,權益受損也不敢去維權的盲目崇拜心理。”杭州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傅立群表示,中國消費者的迷信心理也是國際大牌在中國“耍大牌”的原因之一。
加強監管提升維權力 讓大牌重拾責任心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表示,我國對國際品牌產品都有相應的質量標準,但國際品牌生產商卻并沒有重視中國的標準。
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門針對洋品牌大開綠燈,“三年免檢”“五年免稅”“特別通道”等等,超國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產品生產、質量控制、市場銷售幾乎到了只依靠企業“自律”的地步。“不可否認,目前我們不成熟的市場監管體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對洋品牌的監管‘一好百好’的思維慣性,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跨國公司的違法行為。”鄭宇民說。
“一次又一次扯下國際大牌的遮羞布,只是想提醒他們,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所有商品實施公平、對等的監管原則,質量和標準是我們永遠的底線。”鄭宇民表示。
3月14日在北京召開的紀念“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座談會上,中消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武高漢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稱,要讓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經營者“從舅舅家賠到姥姥家”。武高漢表示,現有的“處罰標準明顯太輕,起不到震懾和約束的作用,從而導致類似的經營者繼續鋌而走險。”
同樣可以認為,從國際大牌一次又一次觸及中國標準和法律的底線來看,顯然,依照我國現行的法律作出的處罰,還沒有給這些財大氣粗的跨國公司留下“難忘”的印象。
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徐建明認為,有關部門需采取適當措施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一方面要盡可能方便消費者投訴,另一方面也應通過提高處罰和賠償標準的方式來加大補償,讓消費者敢于投訴。
“加強公平對等監管、提升我們的維權力度,才能促使國際大牌們重新找回珍視品牌、尊重中國消費者的責任心。”徐建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