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少年迪納摩足球隊昨天離開北京回國,隊中那些八九歲的孩子稚氣未消,他們或許會對這次愉快的訪華之旅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們肯定不會想到,在北京這兩場非正規足球比賽的勝利,給中國留下了怎樣熱鬧的議論。
事實上,北京兩所小學的足球隊輸掉的這兩場比賽,在足球界人士眼中并不嚴重。“首先,第一場比賽的比分是0∶11而不是0∶15,另外,這只是9人制的非正式比賽,裁判只判簡單的犯規,沒有越位和換人這些限制。俄羅斯小學生隊是相當于專業體校水平的球隊,今年還拿到了該國聯邦區的大區冠軍。我們這兩所學校都是剛剛開展校園足球運動,學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打出這種比分太正常了。我們小學校之間的比賽連20∶0都有過。”北京市足協秘書長楊俊生今天下午告訴記者,“俄羅斯這個小學隊和北京國安同齡梯隊打成3∶3,和北京八喜同齡梯隊打成2∶1,這才是一個水平層面上的比賽。所以,他們和地壇小學、東園小學那兩場都是鍛煉性質的比賽,就是個交流活動。我最擔心的是,小孩子本來和高水平的對手踢場比賽很高興,大家非要拿輸多少個球來評論,好像輸了球就抬不起頭了,這其實非常不利于培養孩子們的足球興趣。”
不過,這兩場大比分失利對國人的沖擊并非僅僅來自于足球層面——中國足球屢戰屢敗早已不是新聞,國少、國青、國奧、國足“四大皆空”的無奈也早已將中國球迷的神經刺激麻木了。“我想,這兩場足球賽能引起這么大范圍的討論,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小學生在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技能方面,與俄羅斯的孩子還有很大差距。”北京體育大學學校體育教研室主任王華倬告訴記者,“這說明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者任務艱巨。”
據觀看了地壇小學足球隊以0∶11落敗那場比賽的老師介紹,“我們的孩子身體素質與對方差距明顯,一是速度慢,二是爆發力差,三是動作不協調。”實際上,上場踢球的這些孩子已經是“平常愛活動的”,“那些(身體)弱的還沒上呢”。由此可見,中國中小學生體質狀況已然成患。
“2007年,國務院專門針對學生體質問題下發了七號文件。根據我們的調查和前面6次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的結果看,只能說學生體質連年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在最近兩年有所遏制,但對中小學生來說,肥胖率和近視率上升實在令人心痛。”王華倬說。
在專家看來,越發復雜的社會環境是青少年體質漸弱的主要原因,“所有經濟發展處于增長期的國家,都會遇到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
對此王華倬解釋說,“因地制宜”是改善學生體質糟糕現狀的“第一思路”。“通常來講,一項政策很難適用于所有地區。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之間都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制定規劃方面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學校體育制度改革同樣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體育課“新課標”在10年實行過程中,許多問題暴露無遺。例如只重考試項目卻忽略了基礎技能學習。據記者了解,“新課標”的修訂版將于今年年底發布,在修訂版中,體育基礎教育所占的比重極大。
“一方面是要借助體育課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另一方面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提高絕對不能完全依靠學校,就算體育課達到了鍛煉的要求,僅靠在學校體育課上的運動強度也遠遠不夠,這一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一位海淀區重點小學的體育教師對記者說,現在很多小學生上下學都是家長開車接送,“孩子要寫作業、上興趣班、上網、看電視、玩手機,如果家長不愛運動,就容易影響到孩子。有些家長甚至怕受傷不贊成孩子運動,孩子在學校運動時一旦受點小傷,有些家長還會鬧到學校,弄得不少老師心理負擔很重。”
今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之前,記者曾采訪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蔣效愚。他對我國青少年運動能力的逐年下降極為擔憂,“提高青少年體質水平是全民健身的核心問題。”蔣效愚表示,“體育鍛煉和學習不是對立的,有了強壯的身體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
因此,要想讓更多的中小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學校體育教育責無旁貸,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群體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運動的環境,讓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體育”的快樂,這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所在。
本報記者 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