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網信辦、工信部、銀監會等7部委日前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公告稱,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瘋狂蔓延的ICO突然被緊急叫停,以ICO(首次公開募幣)為攬財集資手段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浮出水面,顯然這是區塊鏈領域里一場未知的游戲。憑借區塊鏈的熱度,大V已經依靠這塊披著高大上外衣盲區賺得盆滿缽滿,卻有人寧愿去賭一把,萬一發財了呢?
“一夜暴富”
今年以來,ICO持續走熱,融資金額動輒數千萬元,而且僅僅只需幾天或幾小時,這種攬財效應,的確是典型的一夜爆富,其中有的項目幾乎連白皮書都沒有,僅憑發起人的個人號召力便可輕松融資,這些發起者大多為業界大佬,網紅大V,不惜透支自身的公信力而瘋狂攬金,拉微信群、QQ群直接打款。這種依靠自己的影響力或者粉絲經濟模式聚集起來的粉絲而隨意聚財的行為,借用了互聯網的通道,基于粉絲對自己的信任而透支影響力的做法,實是以意見領袖為中心在社群經濟的根基上形成的一種社群營銷行為。
而參與投資者本身對這種模式并不了解,表示看不懂,但卻會基于對名人大V的信任而去投資,并抱著投機的想法,加之對大V的信任,便入了坑。也因此,沒有注冊公司主體,不受第三方監管,沒有發布任何產品項目,通過 ICO這種區塊鏈風口上的奶酪便可以輕易融資數億美元,所有過程不受任何監管,融到的代幣大批大批進入大佬的口袋,這是互聯網金融領域又一出驚世駭俗的造富神話。而在區塊鏈專業人士看來,這是一場稱沒有任何東西支撐的“空氣鏈”,“圈錢已經不顧吃相”。而這種模式圈錢之廣已經波及閑到了骨子里的社區廣場舞大媽,不如賭一把,主要原因是代幣可以在二級市場得到升值,更因此形成傳銷模式的組織體系,這無疑是風口+大V+傳銷模式下的一種虛火下的賭博。
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認為:就當前市場情況來看,絕大多數ICO項目自身并無發展前景,只是數字加密資產市場的暴漲使得ICO逐步淪為投機性工具,為了投機而投機,很少有人去在意項目本身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ICO逐步呈現泡沫化趨勢。在這場泡沫中,既便是用常識判斷就不靠譜的項目,也能得到投資者的熱捧。
隨著投資者對ICO的狂熱,各種詐騙性項目涌現出來,最典型的,便是打著ICO的幌子搞加密虛擬貨幣傳銷,搞起了龐氏騙局,這和當年打著p2p旗號的e租寶做互聯網金融一樣,實則旁氏騙局!相比P2P行業當時20%的年化收益率,打著ICO幌子行傳銷之實的傳銷項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再加上巧舌如簧的宣傳,誘惑性更大,危害也更強。
迄今為止,恒星幣案、萬福幣案、中華幣案,百川幣、維卡幣、珍寶幣、五行幣等等,均是已經被查獲和曝光的數字貨幣傳銷案,更多地則尚未浮出水面,等著投資者以身犯險。
投機“盛宴”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意即首次代幣公開銷售,是區塊鏈初創公司以發行初始數字代幣,用以交換投資人手中的比特幣(BTC)或以太幣(ETH)等主流數字資產。發行的代幣成為日后使用對應區塊鏈項目的憑證,將來也可以在二級市場或者一些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交易。可以說,ICO是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等數字資產在眾籌領域的最新應用和發展。
與股票市場IPO (Initial PublicOffering)不同,發起ICO項目不需要任何監管機構審批即可向公眾募資。大部分ICO項目未設定投資者門檻,借助于主流數字資產點對點發送的便利,ICO具有全球范圍融資的優勢,因此ICO更利于高效快速解決區塊鏈初創企業融資難題。
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便可以進入,造成整個運作體系的膨脹,使得ICO幾乎可以免去IPO的所有流程,成為某些大V的爆富工具。價格、數量隨意定,更是讓其沒有任何秩序可言,可控性不言而喻。發起主體不受任何限制,成本低,都成為ICO得以瘋狂進行的助推器。而代幣升值幾乎成為空談,口頭上的說詞,最終參與者大多兩手空空,大V無老而獲。整個市場變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參與者最終陷入一夜暴富幻境中的投資深淵。
興起于2014年的股權眾籌,迄今為止300多家基本全部潰敗,轉型、倒閉、沉寂,最根本的根源便在于一開始面向散戶開放的股權眾籌網站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投資人對于變現的要求是那么急迫,而股權變現需要漫長的等待期。ICO雖然可以通過交易數字代幣實現變現,但何時上線交易、如何規避莊家炒作等問題亦是如此。或許游戲還未結束,已經有人轉身離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一如貨幣。
暴富夢碎
薛蠻子、李笑來等投資圈知名人物,悉數入場,薛蠻子一個月內,投資了數十個ICO項目,李笑來投資的一個ICO項目在沒有白皮書(融資說明書)的背景下,輕松融得了近2億美元。然而,這種神話很快將破滅。包括央行、證監會、銀監會在內的監管部門以及一些行業協會等已經對ICO密集發聲或表態,多家ICO平臺暫停交易,一種情況是規范監管。在區塊鏈板塊上的重要模式,ICO作為一種重要的證券發行模式,是一種創新,不過由于門檻過低,自發性強,在區塊鏈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蔓延開來的項目,相關監管部門可出臺此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約束,調動政府的宏觀調控,提升運行規范性。提升門檻,提升參與成本等切實有效的政策制度,推動其順應行業規律健康發展。
一種情況是取締,國家會對無法監管的項目采取一刀切,進行取締,ICO和此前的P2P信貸極其類同。P2P已是前車之鑒,ICO自然存在取締的可能性。如此,風火一時的ICO將劃上句點,成為馬前卒。但基于區塊鏈的需要,此種可能性極小,但經過監管,改進自然需要下一番功夫,另外,ICO模式是留下了,但其中的規范制度將會大大扼住爆富的喉嚨,如余額寶限額,微信支付寶轉賬限額,讓ICO走上正軌,屆時,大V,參與者均將成為普通的投資者,區塊鏈有望進入正軌,暴富夢想終落空。
“博傻”風潮亂象
業界專家認為,沒有任何具體應用作為支撐,ICO發起人僅憑白皮書描繪概念就能“圈錢”,這還算下了點兒工夫;而有的發起人連“白皮書”也省去了,真可謂“空手套白狼”。此外,多數代幣是否具備“去中心化”特征也值得懷疑,“莊家”的存在讓不少數字貨幣價格有被操縱的可能。
有裝傻,有真傻,在ICO供需兩端都與“傻”脫不了干系。
全球金融科技服務公司 Au-tonomous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募資公司只是想利用人們對數字貨幣生態的新鮮和興奮感,借助社交媒體來進行推廣宣傳,并抓住目前市場缺乏可強制執行的監管的時機進行詐騙。一旦融到資金后,那些在白皮書中承諾的計劃根本不會落地,這在中國一些公司的ICO項目中更為普遍。
據了解,ICO經過兩年發展,二級市場市值已突破1000億元。面對這一規模的市場,停擺后續工作會更多。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在創新與監管中取得平衡值得關注。ICO涉及網絡支付、資產托管、金融交易、數字錢包等領域,這對監管方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對ICO需要精準監管,對正規的ICO還需要包容,在這方面可借鑒“監管沙盒”。
在“監管沙盒”內,金融科技企業可測試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而監管者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放寬監管規定,減少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則障礙,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案。
從長遠看,適宜的監管有利于良幣驅逐劣幣,讓金融創新更順暢,讓金融科技更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