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童大煥
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后,2010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今年“扶農”政策將以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持續擴大內需的重大措施,推動建材下鄉,改善大陸農村住房和改造農村危樓。預估將拉動約800億人民幣的商機。
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第7個以“三農”問題為主軸的“一號文件”,而抓住農民住房改善的問題大做文章,顯然是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對于擴大內需、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國內經濟結構,使中國經濟盡快、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無疑將起到重大的歷史性作用。
旅居澳大利亞的學者孔保羅先生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觀點,他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中國特色的金融危機,同時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相對資金過剩的“不差錢危機”正在步步逼近,一是巨大的社會保障危機——“很差錢危機”正在折磨著中國。巨額資金的相對過剩和社會保障的嚴重不足不僅造成了嚴重浪費,更導致了社會消費滯后(或者說相對萎縮)。他開出的藥方也很有見地,即“負負得正”法:用資金相對過剩危機來化解社保資金嚴重不足的危機。
孔保羅先生樂觀地斷言:“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歷史巨變的轉折點。對13億人實施全面援助保障,即貸款給13億人,則數十萬億相對過剩資金可以非常合理地流動起來。因此可以預言,中國社會經濟必然會進入一個超高速、安全、穩定發展的新時期,GDP總量很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超過12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一。”
聚焦農民的建房問題,無疑比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能直接刺激中國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而1998年以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重新喚醒了國人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住房夢,不論城市鄉村,幾乎人人都有改善住房的強烈愿望與需求。此時,建材下鄉無疑正中老百姓的下懷。
但如果說借錢給老百姓完善社保是望梅止渴的話,建材下鄉則多少還嫌有點兒杯水車薪。有業內人士估計,“建材下鄉”的需求量將是汽車和摩托車的3倍,但多位農村專家對此則持謹慎態度。我比較贊同后者的意見。相比于農民建房所需要的龐大資金來說,“建材下鄉”那點財政性補貼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國南部中等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來說,建一幢二層小樓至少需要8~10萬元,即便建三間平房也要五六萬元。所以,單純靠建材補貼啟動這部分消費,效果十分有限。
因此,更進一步的制度創新是,要讓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按揭貸款建房的權利。如果他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按揭百分之七八十的房屋貸款,將會在9億農民中啟動多么大的消費!在支持農村住房按揭這個問題上,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或曰經濟基礎已經完全具備。2009年末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已達78.8萬億元(占全國金融總資產的90%),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萬億美元。正愁著這些錢沒有出路呢!
同時,這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法律創新,就是要讓農民的宅基地和房屋和城市居民住宅一樣享有獨立產權,可以自由交易。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里專門提到要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我們期待該法的修改能從速帶來農民土地和房屋等獨立財產權的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