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方浦江美
——上海檢驗檢疫事業科學發展紀實(五)
本報通訊員 李海峰
第五篇章
轉型,光輝的前景
胡錦濤總書記說,世界科技正處于新一輪革命的前夜,一場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戰爭”已經打響。
近年來,國門之外,歐美經濟陷入重重危機,出口需求不振,發達國家對華發起一輪又一輪貿易戰;國門之內,融資困難、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外貿企業的日子舉步維艱。
只有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才能贏得二次生存發展的先機。
為加快企業轉型步伐,提升企業競爭力,去年以來,在上海檢驗檢疫局黨組成員、浦江檢驗檢疫局局長謝秋慧的推動下,浦江局和上海大虹橋服裝服飾出口創新基地簽署合作備忘錄,打出了提升產品質量、破解出口壁壘的“組合拳”。一是主動搭臺,為100多家企業提供多次集中培訓,普及出入境檢驗檢疫政策和知識;二是充分發揮熟悉外貿規則的技術優勢,與企業共同探討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方案;三是出臺個性化服務措施,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幫助企業構筑檢測平臺,基地內兩家相關實驗室獲得第三方檢驗鑒定資格證書;五是促進企業提高分類管理類別,進一步優化檢驗檢疫流程,加快通關速度。“一攬子”惠企便民政策實施后,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產品質量穩步提升,海外競爭力不斷增強。上海紡織控股集團進出口額一年間從24億美元翻番至50億美元。
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也是獲益的最好例證。上海局經過考察、評估、驗收,授予該企業上海首家“信用管理企業”,對其出口產品從一般的驗證監管發展為信用監管,變單一產品的查驗向對企業整個質量管理體系和生產全過程的周期性審核和監督。
被納入信用監管范疇后,該企業出口產品的平均交貨期縮短3天。這3天的時間不僅幫助企業節省了一筆不菲的財務經營費用和倉儲物流費用,更主要的是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實施信用監管后該企業直接和間接節省成本高達400萬元以上。
“大虹橋”合作模式的成功,催生了更多出口企業加入轉型發展的新發展道路。寶鋼股份、第一鉛筆、“新浦江”輕工產品出口創新基地、“大浦東”產業集群,通過締結多種形式的合作協議,上海局建立了全新的檢企合作模式。在推出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援助的同時,實施以“企業分類+產品風險分級”為雙核心的分類管理新模式,推動監管從“檢驗為主、監管為輔”向“監管為主、檢驗為輔”轉型。
實施分類管理后,“高品質、講誠信”得到的將是“快通關、享便利”的真實惠。企業類別越低,監管力度越大;產品風險等級越高,施檢頻次越高,好與壞、優與劣從此一個駛入“高速公路”,一個仍是逐個路口等綠燈放行,甚至要接受“限行”。何去何從?企業紛紛做起了提質增效的選擇題。3年來,上海地區累計有1867家生產企業添置了專項檢測儀器設備,75家生產企業制訂實驗室能力認證推進計劃。
據統計,上海口岸出口工業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出口退貨和被國外官方通報的案例數在推行分類管理制度的3年內,降幅超過40%。
“這種轉型,不僅惠及出口企業,讓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自身也受益匪淺。”上海局副局長董超說。監管模式轉型后,對企業實施的是差別化的管理。上海檢驗檢疫人員由過去的末端產品檢驗為主,逐漸前置到幫助指導企業制訂合理的采購生產計劃、提升工藝水平、完善質量控制等環節。最嚴密的監管措施、最精細的檢驗手段、最全面的管理要求被用在重點產品、重點企業、重點環節、重點區域,精干力量得以集中,對風險較高的產品和誠信較低、條件較差的企業打“殲滅戰”,檢驗監管效能由此顯著提升。《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