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買的化妝品用了一段時間后,發現身體出現浮腫。后經多方檢查,原來是化妝品重金屬嚴重超標,導致消費者中毒。
隨著人們對化妝品需求的日益增長和要求的不斷提高,化妝品的安全性已經成為廣大消費者關注度較高的問題之一。
化妝品汞超標 消費者“中毒”
2011年,長春市消協接到一位消費者家人的投訴。他說,他的愛人經人介紹在一化妝品門市購買了化妝品套盒,用了一段時間后發現身體浮腫,但并不知道是否與化妝品有關,到幾家醫院檢查說是腎有問題,后又轉院到北京301醫院。經過多方檢查和排查,發現是化妝品有問題,經對消費者所用化妝品進行化驗,汞等重金屬嚴重超標導致消費者重金屬中毒。
長春市消協在2011年接到了多起投訴,很多消費者在美容院購買化妝品,使用后產生依賴癥,一旦停用,皮膚紅疹、脫皮、干裂等“面子問題”就會接踵而至,令消費者身心都受到傷害。用消費者的話說就是,“沒買到美麗,買到的是痛苦。”
化妝品引起的糾紛時有發生
長春市消協對2011年長春市消費者使用化妝品情況進行了調查,很多女性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用途的化妝品3-5種,而市場上琳瑯滿目、品類眾多的化妝品盡管讓消費者選擇范圍不斷擴大,但也讓其面臨著各種困惑。
廠家的各種宣傳鋪天蓋地,不良促銷、化妝品標識混亂的狀況也隨之出現。名目繁多的化妝品讓消費者常常感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以至于常常發生消費者用了化妝品不僅沒有達到美容效果,反而給皮膚帶來了傷害。
由于我國美容化妝品行業還不夠規范,消費者無法得知其中的隱性侵權,同時假冒偽劣和虛假宣傳也比較多,消費者缺乏科學的指導,因此,近年來,因使用化妝品和接受美容服務而引起的消費糾紛時有發生。
化妝品市場秩序混亂
長春市消協副秘書長鐘萍說,從化妝品投訴的情況來看,化妝品市場秩序較為混亂,一些廠家、銷售商及美容院打著高科技的幌子,隨意承諾美容功效,消費者搞不清,弄不懂,形成傷害;一些生產廠家唯利是圖 ,生產中缺少責任意識,導致不能傳遞準確的產品安全和適用性信息;化妝品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低,對所售產品的品種、質量、功能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足,在銷售時不能準確告知消費者,在提供服務時也不能根據消費者的身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合適的服務;消費者對于化妝品的了解不足,對于隱性問題無法得知,同時又不能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化妝品,使得不適用于自己的化妝品對其造成傷害。
長春市消協發現,目前,化妝品行業檢測標準缺失,化妝品監管制度存在缺陷。我國對化妝品的審批實行的是送檢制,執法則是抽檢制,這樣很容易出現“偷梁換柱”的情況,成為質檢的“漏網之魚”。
長春市消協呼吁,化妝品監管制度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