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段時間樓市調價過多過快,造成普遍的業主維權乃至圍攻現象。業主圍攻維權現象的背后,并不是不理解市場規律的無賴之舉,而是基于對政策過度調控和輿論過度渲染的不滿。
上海日前出臺政策,任何開發商樓盤價格調整幅度超過20%,都要重新備案。此消息一出,馬上成為各個房地產新聞網的頭條。以致外界議論紛紛:在樓市下行的當下,這一做法明顯是“管跌不管漲”。即限制樓市價格的過度下跌。
由此,有媒體紛紛指責上海違反全國一盤棋的樓市調控政策,擅自加以干預云云。網上也不乏應聲指責之聲。
由于近段時間樓市調價過多過快,造成普遍的業主維權乃至圍攻現象?梢哉f上海的這一措施,是在借安撫人心來控制局面,本無非議。因為在正常的市場規律下,房地產的價格并不應該大幅度波動,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房地產市場的推動。業主圍攻維權現象的背后,并不是不理解市場規律的無賴之舉,而是基于對政策過度調控和輿論過度渲染的不滿。
身邊朋友戲稱,房子漲價,沒買房的人不滿,降價又讓買了房子的人不滿。沒買房的人買了房又開始希望漲價。
結論就是:漲跌都不討好,一團亂麻。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雜,只要一切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問題很好解決。房價過高,是相對于收入和傳統購房觀念而言,也就是說,房價之罪并非獨獨在于商人逐利,也是因為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和對擁有房子的過熱希望。市場中的各個群體本來就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寄希望于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雖然可能存在弊端,但也是相對來說最好的也是傷害最小的辦法。
民粹主義在當下中國擁有相當大的市場,但其真正能夠起的作用和涉及的范圍卻并不是由概念上的主體說了算。
面對普通消費者認為價格過高的房地產市場,政府即出面調控,但結果買得起的人并沒有增加多少。即使因此調控從而買得起房的人又開始擔心:我買到手后房價再跌怎么辦?雖說中國的樓市相當一部分屬剛性需求,但多年的炒樓習慣和社會心理早已決定了,房子并不是用來住那么簡單。樓市降價并不會促使無房之人立刻買房,更大的作用還是在社會和政治層面的一次妥協。
說到民粹主義,史上曾經有多位著名政治經濟學者就指出:既不可完全屈服于國家主義,亦不可徹底倒向民粹主義?上У氖牵苑康禺a調控政策出臺伊始,不少媒體以之為導向,報道方向和風格大致相同,其中原因固然可以理解,但由此產生的后果還是要由社會來買單。比如該次上海要求樓盤價格變動幅度超過20%需要重新備案一事,完全是地方政府對于樓市調控中不合理因素的一次微調,既是預防價格大起大落對市場和消費者產生的沖擊,也是按照國家精神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措施。媒體客觀分析即可,過度解讀則大可不必,一來大部分媒體報道傾向習慣于肯定調控成果,二來在各種傳播中難免變味,招致攻擊批評。在全國一盤棋的打壓樓市形勢中,敢于冒尖稍作調整的,馬上就會引來相當程度的非議,在上海之前,已有多地有此先例。
媒體對于房地產市場調控見效報道不少,但另一方面卻鮮見提及。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房地產市場并不僅僅是賣房子,依靠其拉動的產業數以幾十計。如鋼材,水泥,家電,管材等等。最近溫州實體企業成批倒閉,在探究原因之時,絕難排除房地產低迷帶來的負面影響。
現代經濟金融,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國家支柱產業大起大落,其他領域大受影響在所難免。另外,樓市低迷,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依靠蓋樓為生的農民工主體:建筑工人大批失業。這一點,亦少見報道。最近一批大中城市因此導致的刑事案件發案率上升,意味著正常的社會安定也受到了波及。
有一經典定義:媒體就是站在社會前進之舟最前端抬頭瞭望的人,媒體的一切功用和服務都應以此為準繩。國家政策方向目前不容改變,但在社會輿論傳播方面,基于客觀事實,該作為的就一定要作為。不說冒天下之大不韙,至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如果一味以搶新聞為先,或者一有風吹草動便過度解讀,變味深挖,則有失于媒體的公允和社會責任。